綠繪荒山駐芳華?記“全國十佳林場”慶陽市國
【內容簡介】綠繪荒山駐芳華 記“全國十佳林場”慶陽市國有華池林業總場山莊林場
甘肅日報 每日甘肅網記者 安志鵬
在華池縣陜甘邊革命根據地??南梁的西南面,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名川??二將川。山莊林場就位于二將川的腹地。
山莊林場是甘肅子午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個中小型林場,也是慶陽市國有華池林業總場的子場。自建場以來,人工造林10多萬畝,涌現出了全國勞動模范左健康等一批先進人物。
日前,中國林場協會授予山莊林場2017年度“全國十佳林場”稱號,這是本次評選中甘肅省唯一獲此榮譽的林場,也是近年來這個林場第33次獲得集體榮譽。
一
歷史上,二將川一帶水草豐茂、林木蒼翠。上世紀60年代,當地政府在現山莊林場的位置上設立了子午嶺農墾局二將川農場,帶領群眾全面開荒、退林種糧,山林很快消失。
1965年,子午嶺農墾局二將川農場的牌子被摘掉,山莊林場“上線”。但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,林場仍以農業為主,直到1982年包產到戶后,才正式開始植樹造林,恢復生態。
據全國勞動模范、山莊林場第一代林業工人左健康回憶,當時農場開墾的山地有十多萬畝,但由于生態破壞,土地廣種薄收,經常是“種了一料子,打了一帽子”。
“那時候一到春季,風沙吹得眼睛都難以睜開,嘴里常有泥腥味。”左健康告訴記者,也是從那時起,他們決定上山栽樹。
因為過度開墾,土地乏力,加上鼢鼠啃食,栽樹成了一件異常艱難的事情。在山莊林場墩兒梁上,有一處名為桃花咀的地方,大約有1000多畝地,老左和工友們曾在這里反復造林4次。
“樹木的成活率非常低,栽一次失敗一次,甚至有人說我們是在給鼢鼠造林。”老左說,由于受夠了春季的風沙和夏季的洪水,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,為了避免樹木被啃食,他們蹲守在山上,看護樹苗,捕捉鼢鼠。
在林場員工不懈堅持和反復奮戰下,兩年后,這些苗木綠意初綻。于是,老左他們就圍著桃花咀向四周繼續栽樹,一年、兩年、三年……桃花咀、墩兒梁的樹木越來越多。
如今的桃花咀,直徑30厘米以上的山桃樹、樟子松、油松、杏樹密密匝匝,整個山頭郁郁蔥蔥、滿眼鋪綠。
二
山莊林場總經營面積29.5萬畝,天然林較少,荒山較多。
2014年,山莊林場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“兩山”號召,依托慶陽市苗林結合培育工程,開始了大規模造林,其中僅2014年就造林1萬畝,隨后每年8000畝。截至目前,山莊林場人工造林10.5萬畝,占整個林場總經營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。
近幾年,每到春秋兩季造林時節,山莊林場全員出動,領導班子背著饃饃和榨菜帶頭上山,早上8點出門,晚上6點歸來,每季植樹時間都在1個月以上。
為了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,山莊林場黨支部書記韓立冬與場長趙社教組織人員多方考察,反復試驗,探索了不少的“植樹經”,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嚴把“三關”。
嚴把“三關”,首先是把好整地關,即挖好魚鱗坑、疏化土壤、培實邊坑、鏟凈雜草、平整穴面,使坑邊反坡度8度左右,以便于收水。其次是把好運輸關,就是灌足底水、輕拿輕放,一般起苗之時將樹根在保濕劑和水和成的泥漿中多蘸幾下,使水分不容易蒸發。再次是把好栽植關,一般采用“三埋兩踩一提苗”的方法,回填土壤、拉直根系,及時栽植、苗不過夜,確保成活率。
同時,山莊林場先后完成了《刺柏扦插繁育技術》等技術推廣項目,培養專業技術人才6名,1人獲得中國技能大賽營林實驗員省級一類決賽三等獎。
在這一系列措施的保障下,山莊林場每年造林的成活率都在95%以上。
三
從2014年開始,慶陽市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,鼓勵全社會植樹造林。但這塊“蛋糕”,平分到各個造林點后,顯然是杯水車薪。
經過認真研究,山莊林場決定立足自身,育苗賺錢。
“這樣一方面可以為林場提供苗木,另一方面可以出售賺錢,反哺造林。”韓立冬介紹,林場育苗,經驗成熟,苗木質量好,很受歡迎。
就這樣,山莊林場沿著二將川河培育了大批兩年、三年生的容器小苗,在墩兒梁上培育了200多畝的定植苗木,苗圃總面積由2006年的154畝擴大到現在的近600畝,年均產值100萬元以上。
在這個過程中,受益的不僅是林場本身,還有周邊群眾。
今年60歲的方尚東是山莊鄉雷圪嶗村人,他被林場職工親切地稱為“準林業工人”。從18歲起,方尚東就開始在林場干各種零活。據粗略估算,這些年他累計從林場獲利近200萬元。
“每年植樹造林的時候,村里起大苗的工人每天收入在600元左右,起容器小苗可收入200元左右。依靠起苗,雷圪嶗村存款過10萬元的人不在少數。”方尚東說。
四
經過這些年持續不斷地造林,山莊林場的人工林已小成氣候。
6月2日上午8時30分許,記者跟隨護林員馮滿生沿著土路盤山而上,來到了玉咀溝管護區。站在山頂,放眼望去,連綿的山丘上,綠意盎然,生機勃發。
山莊林場現有4個管護站、19名護林員,每個人的管護區都在萬畝以上,加之該場林農插花,管護任務十分艱巨。
44歲的馮滿生是一名“林三代”。他負責管護的玉咀溝林區面積1.7萬畝,平常每天早上八點半出門,小轉一圈已是下午四、五點。
而到了林區防火期,即每年11月1日到次年5月31日,護林員便要開始無周末、無休假、全天候、吃住都在林區的生活。
不只護林員,一到防火期,山莊林場幾乎全員出動,領導劃片包干,協助護林員蹲守,主要領導一周巡一次山,分管領導3天巡一次山,護林隊長堅持每天巡山。
在清明、春節等重要節假日,山莊林場機關所有人員都要前往指定區域,接受護林員“領導”。“主要任務是守墳頭,待祭奠的群眾走后,我們培土滅火,消除隱患。”韓立冬告訴記者,50多年來,山莊林場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。
除了防火,山莊林場啟動了天翼護林人員巡護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,并與縣、鄉建立了聯防管護機制,配合有關部門嚴厲打擊盜伐林木、林區放牧等違法違規行為,有力保護了動植物資源。
五
在造管并舉的推動下,山莊林場的造林質量得到了全面提升。據慶陽市林業局有關統計顯示,山莊林場森林蓄積量從1995年的23.01萬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34.35萬立方米,森林覆蓋率由32.47%增加到47.17%,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。
據第一代林業工人左健康、山莊林場老領導穆念嚴、當地群眾方尚東等人的描述,大規模造林以前,這里每年春季肆虐的風沙,夏季二將川河和各個溝渠的洪水,給群眾帶來了不少麻煩。
由于缺少植被覆蓋,黃土土質疏松,一下大雨,雨水就裹挾著泥沙呼嘯而來。“那時候,每年至少發四、五次洪水。”方尚東說,現在好多了,近幾年一次也沒發過。
49歲的山莊村村民程海龍曾是一個養羊大戶,后來,他賣掉羊,到林場打工。“近些年,大家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提高了,放牧的人越來越少了,山頭都綠了起來,就連河道里的水都更清澈了。”程海龍告訴記者,去年,他在自家門口蓄積了4池水,投放魚苗,搞起了魚塘。
山頭變綠了、空氣清新了、環境變好了,但山莊林場播綠荒山的夢想沒有就此止步。“我將繼續向荒山‘進軍’,力爭使域內山溝梁峁山林常翠、‘芳華’永駐。”韓立冬堅定地說。